机关工作
当前页面:工作信息 >> 机关工作

代表委员面对面

2025-01-17  来源:渝中报  责任编辑:区政协办

众智定良策,同心开新局。

如何深挖渝中文旅消费潜力、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关心关爱青少年健康成长……区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中心工作,聚焦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建诤言、谋良策、出实招,全力推动渝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精准施策

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民营经济是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瞿蔷认为,民营经济要实现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家应聚精会神、心无旁骛办企业办实业,在合规合法中练好内功,抓住发展机遇,增强创新意识,提高核心竞争力。

“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是制约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障碍,瞿蔷建议,应当加大金融机构对民营企业首贷、续贷、信用贷等贷款投放的规模和力度,提供更多融资渠道和优惠政策,降低融资成本。建立完善金融机构监管考核和内部激励机制,打造标杆银行,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金融支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还必须强化法治保障,推动涉企纠纷高效、低成本源头化解。同时,持续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坚决取消违法违规收费,全面落实新的减税降费制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力量。瞿蔷还建议,政府应鼓励和引导人才进入民营企业,当企业每年引进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及紧缺型人才数量达到相关标准时,可在租金、税务等方面予以减免,让企业真正做到敢于使用、善于培养人才。

做精楼宇经济

助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楼宇是承载关联产业的重要载体。在《重庆市加速推进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明确“实施楼宇提质工程,打造一批特色‘星级’楼宇”,而《渝中区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4-2027年)》中也多次提及“楼宇”,并提出“打造生产性服务业专业特色楼宇15栋以上”的目标。楼宇经济发展,关键在于企业发展。谭斌等委员从聚焦重点“筑巢引凤”、精耕细作“固巢养凤”、锚定市场“暖巢强凤”三个维度,对做精楼宇经济提出建议。

谭斌等委员建议,在“筑巢引凤”方面,要围绕渝中“4311”现代产业体系,精准靶向链式招商,坚持“一个总部就是一个集群、一栋楼宇就是一个园区”思维,坚持“一企一策”,深刻认识“一栋楼宇就是一个细分产业”,“上下楼”也可能是“上下游”,力促“链主”企业、“链长”企业招商攻坚。在“固巢养凤”方面,要用好存量政策,迭代楼宇品质,优化产业布局,充分激发存量“乘数效应”,激活发展动力与活力。在“暖巢强凤”方面,要推进党建进楼宇,强化“以销促产”思维导向,提升服务配套,为楼宇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深挖渝中文旅消费潜力

助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

文旅产业是渝中闪亮的招牌、独特的名片。陈婵认为,渝中文旅产业发展还存在母城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文旅产品供给与消费升级需求之间对接不够等问题。中国旅游研究院最新发布的《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趋势与展望》中显示,入境游客的需求特征呈现旅行方式散客化、目的地小众化、体验内容生活化的新特点。这种以“体验经济”为核心的需求转向,为文旅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了新思路。

陈婵建议,借鉴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等模式,支持十八梯、山城巷、鲁祖庙等本地特色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引进打造有品质、有特色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在朝天门广场恢复缆车等交通,打造高品质灯光秀,增加文旅消费附加值。同时,进一步加强“古巴渝”“老山城”“新重庆”研究、展示、传承和利用,组建一支能讲故事、会讲故事的专业队伍,结合老鼓楼衙署遗址公园、大鹅岭等文旅项目品质提升,打造具有重庆辨识度的演艺品牌,形成有强磁场的“母城文化”IP。此外,还要加快发展数字影视、短视频等新型文化业态,策划打造一批数字游戏产业园、微短剧影视基地,引导优质企业“抢跑”数字文旅新赛道,实现文旅产品智能化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拉动线上文旅消费增长。

以红岩精神为引领

提升红岩村旅游社区人文环境

渝中,红岩精神发源地。红岩村社区拥有红岩精神极其重要的红色旅游资源。目前,作为旅游社区的红岩村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相对滞后,红岩精神的元素没能有效融入社区的人文环境建设,对重庆打造以红岩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旅游高地目标还有一定距离。因此,徐康等委员提出《关于打造以红岩精神为引领的红色旅游高地要重视红岩村旅游社区人文环境建设的建议》,要明确红岩村社区作为红色资源旅游社区的主体地位,打造以红岩精神为核心元素的红岩村旅游社区人文环境。

“可打造红岩村主题公交站台。”徐康等委员建议,可在红岩村公交站台设计风格中融入红岩精神元素,外形设计以“红岩色”为主色调,公交站台外形可配合反映红岩精神的标志性建筑的元素,使其成为城市对外宣传的窗口;可拓展公交站台实用性,使其既具备实时报站、天气预报、实时监控等现代公交站台功能;可打造“随行可见的博物馆”,如在候车亭展示抗战时期“红色三岩”革命遗址地图,介绍珍贵的红岩革命文物。同时,交通标志也可融入红岩精神元素,可创作红岩旅游景区的交通标志符号、红岩村旅游社区交通防护栏纹饰等。

探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赋能学生健康管理

校园是学生成长和学习的重要场所,学生的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学习效率、身心发展。近年来,由于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加之缺乏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等因素,对学生健康造成一些不利影响。儿童青少年近视率逐渐攀升、身体素质下降、肥胖率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凸显。鲍秋吉认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为校园健康管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变革机遇。

鲍秋吉建议,探索并充分利用数字化手段,深化家校合作,由学校定期发布健康教育资讯、体育锻炼指南及视力保护知识等,引导家长落实学校健康教育要求,形成家校共育良好氛围。同时,融合教育、卫生、体育、体检机构等不同部门的健康数据标准,探索打造人工智能(AI)技术驱动的学生健康模型,并借助AI技术,对学生健康模型数据进行智能分析,自动识别潜在的健康风险,主动向相关部门和学生家长发送预警信息,及时调整管理策略,制定科学的健康改善计划,从而降低学生视力下降、肥胖、传染病等健康风险。

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

营造国际化宜业宜居环境

近年来,重庆的开放之门越开越大,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愈发突出的重要位置。作为“重庆的世界窗口、世界的重庆客厅”,渝中也正高质量打造富有巴渝特色、彰显中国风范、引领国际时尚的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开放之门日益敞亮,国际交往愈加紧密。于圣杰等委员认为,随着国际吸引力的不断增强,国际医疗服务能力也应不断提升,既可让更多外籍患者在渝中获得安全、舒心的医疗服务,也可更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高质量医疗服务需求。

于圣杰等委员建议,提高医务人员的外语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通过语言培训、跨文化交流活动等,增强医务人员对不同文化背景医疗需求的理解。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院与国际医疗机构的合作交流,扩大国际诊疗服务的覆盖范围,建立“一站式”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加强与国际保险公司的合作,优化就医流程,简化保险理赔过程,为外籍患者提供更为便捷的医疗体验。引进具备国际医疗服务经验的专业人才,鼓励和支持医务人员参加国际交流项目,不断提升综合素质和服务能力。同时,为涉外医疗服务机构提升国际医疗服务能力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医院和医务人员积极提升国际化服务能力。

增设视障人士出行安全音响提示装置

让城市有爱无“碍”

完备的无障碍设施是残疾人平等、充分、便捷融入社会生活的必要保障。邓显才关注到一个细节:视障残疾人出行意愿强烈,却往往面临着“过街难”的困境。

邓显才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路口曾经安装过视障人士过街音响提示装置,但因为周围居民投诉扰民而被拆除。“视障人群范围基数虽然不大,但为这项工程花费时间、精力却意义重大。过街音响提示装置的安装和使用可体现一座城市的文明度和包容度。”为此,邓显才建议,对全区未安装过街音响提示装置的路口进行全面梳理,在视障人士出行集中路段增设过街安全音响提示装置。采用物联感知或遥控功能,当视障人士到达路口时,通过自动感知或发送指令使提示装置开始工作,从而避免不断重复的提示音给周边的居民区、办公场所带来的噪声污染。调整优化使用时间,在深夜等视障人士出行较少时段,可暂停声音提示功能。

多措并举 多向发力

推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伍劲松认为,渝中作为重庆“母城”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具备一定的基础和优势,已构建起以工业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为主导的“1146”软信产业体系,有力支撑着全区经济增长。但也面临着新兴产业规模整体较小,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效率有待提高,高端创新人才短缺等问题。

伍劲松建议,进一步加快推进渝中新质生产力发展。具体而言,要强化产业扶持,通过设立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项资金,精准开展产业链招商,建立新兴产业企业培育库,壮大新兴产业集群。要加强创新驱动,通过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建立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要优化人才政策,制定更加优惠的人才政策,加强人才公寓建设,建立人才服务专员制度,吸引和留住高端人才。要拓展发展空间,盘活存量土地资源,规划建设新质生产力产业园区,探索“飞地经济”模式,优化产业载体布局。

首席记者 李 一 记者 袁侨偲 徐 潇/文 王 欢 罗云希/图

渝中区政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 联系电话:63845301

主办: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