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成果
当前页面:履职成果

关于渝中区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协商意见

2020-04-30  来源:区政协办  责任编辑:区政协办

集团化办学是近年来国内逐渐推行的一种办学新模式,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辖区内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为进一步推进渝中区教育集团化办学,区政协成立了专题调研组,通过实地查看、听取介绍、交流座谈等形式,对渝中区2年多来的集团化办学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搜集上海等先进地区的有关资料,并组织课题组成员赴杭州、上海等地考察。经过深入调研讨论发现,渝中区集团化办学已经实现了全覆盖,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存在不小的差距和问题,特别是由于起步较晚,渝中区集团化办学情况与沪杭等先进地区相比,尚有不小差距。现形成协商意见如下:

一、存在问题

(一)教育集团内部统筹力度有限,联系较为松散。教育集团化办学,在国内一些地区直接冠名为“名校集团化办学”,很明显是要发挥名校作为龙头校的优势,以名校较为先进的资源和模式带动相对落后的成员校的发展。这是集团化办学的本质要求。如果是紧密型的集团,就较为容易达到。但是对于松散型集团则有诸多实际困难。根本的原因是各集团内部的领导体制问题,现在渝中区的教育集团内部,各校之间的联合是“邦联制”而非“单一制”,龙头校的领导在集团内部并没有被赋予统一领导权,这就意味各项改革的目标在短期内难以达到,或者质量不高。调研组通过深入调研发现,即使是集团化办学工作较为先进的地区,只要是松散型的集团化,推动起来就较为困难,成效也难以达到预期。当然不是说要一刀切式的推动各教育集团一夜都转为紧密型集团,但是确实有必要在这方面采取切实的举措,可以先试点。

(二)集团化办学的模式较为单一。渝中区目前各教育集团的形成主要是在教委领导下,各校“自由恋爱”结成的。突出特点是各集团内部学校之间地域相近,按照强弱结合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甚至个别还是“弱弱联合”。方式较为单一,一个模式一个面孔,没有形成“百花齐放”的工作格局。调研组发现,在教育集团化工作较为先进的地区,比较容易见效的就是名校复制的模式,即在成立新校的时候,通过名校的干部和部分师资,把管理和教学的制度带到新校,成立某某名校某某校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一般3-5年就可以复制一个名校。比如杭州市下城区,该区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铺开这项工作,成为经验十分典型,成效十分显著的地区。有些地方实行学区化管理下的集团化办学模式,把辖区划分为数个学区,加强学区内部资源的整合融合,推进集团化办学工作,如上海市徐汇区就是这方面的典型。还有的地区注重利用高校的资源,把师范类高校的资源融入到薄弱校的建设中,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如杭州的江干区。这些都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好模式。

(三)集团内部积极性有所不足。时有认为集团化办学工作是额外负担的声音。一方面集团各校领导层的积极性不足,特别是龙头校的校长既没有统一领导权,自身工作压力又大,完全靠政治自觉在开展工作,积极性不足。再者,一些龙头校领导担心自己的优质资源在向成员校倾斜的过程中可能导致“浓茶冲淡”,“削峰填谷”,会影响自身学校的教学质量,从而会产生一些“合理”的本位主义的顾虑。 重点是优质教师的交流方面,龙头校老师一般情况下本职工作已经是任务饱满,工作压力很大,再要兼顾和成员校之间的教育教学方面的交流工作,确实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这些增加的工作量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措施支撑。在经费补助、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缺乏制度保障,各方面的积极性无法更为有效的激发出来。对于薄弱校而言,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

(四)集团化办学的保障力度有待强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领导体制,目前区教委统一领导协调的体制难以适应改革的需要,涉及到人事、财政、编制、职称等方面的事项,区教委有心无力。二是经费方面,2年多时间以来集团化办学共投入经费1300余万,区内58所学校平均下来费用确实薄弱,而且有些学校还未能做到专款专用。这两个方面归根到底还是领导体制的问题,在体制保障方面有待加强。三是人事方面,目前集团化办学方面尚缺专职工作人员。作为一项事关区内教育工作全局的重大改革,不一定科学合理。

(五)集团化办学还要加强引进和培养人才。学校人才培养,前提是教师培养,核心是学生培养。一方面,尽管渝中区教育资源丰富,教师队伍庞大,但真正的优秀骨干教师仍然是稀缺资源。另一方面,虽然只要加大投入,硬件均衡往往就不成问题,但是师资均衡、人才队伍建设却不可能一蹴而就。渝中区集团化办学起步较晚,因此更有必要加强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六)区内各校招生恶意竞争乱象严峻。多年来,重庆市各中学招生竞争非常激烈,处于这一大环境之中的渝中区各校也不例外。渝中区各中学虽然也向区外招收优生,但均以本区生源为主。令人担忧的是,各校在区内招生竞争非常激烈,每年都在招生上耗费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并且很多学校出现了无原则、无底线争抢生源的现象,严重阻碍了渝中区的集团化办学。

(七)集团化办学急需合理的评价机制。教育的评价机制决定着教育的成败,成功的教育背后一定有优秀的评价机制。好的评价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质量,引导家长合理择校,促进集团化办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但是,目前教育评价过分偏重教学成绩,学校同质化发展问题突出。这些问题不解决,渝中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就难以达到,“择校难”的问题就难以解决,集团化办学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八)教育集团文化建设滞后引人担忧。目前,渝中区集团化办学试点工作主要以项目引领的方式推进,从内容看,项目主要集中在教师的培养、教育教学的融合和教育资源的共享三方面。但是集团校的文化建设却鲜被提及,四个中学教育集团无一涉及此项内容。教育集团文化建设弱化乃至缺失,不利于集团化办学的进一步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二、意见措施

(一)下大力气完善集团内部的领导体制,整体上促进教育集团由“松散型”转向“紧密型”

一是推进“名校+分校”的模式。在新建校点中,更多采用名校设立分校的方式,委派名校的干部和老师,移植名校的管理和教学,等分校壮大之后,名校可以撤出设立新校,这是最为紧密的教育集团化路子。尽管渝中区作为建成区,新建学校不多,但还是应该结合校点布局的调整,以及普惠型学前教育大发展的契机,尽力推进这项工作。

二是强化龙头校的统筹力度。在教育集团普遍实行“邦联制”的现实条件下,尽量结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管理,明确相关权利义务,协调好内部龙头校和各成员校之间的关系,重点是保障好龙头校校长在人员、经费、利益分配等问题上的适度权限,以便提高管理效能。合理采用理事会治理、董事会治理、托管委员会治理等多种集团化办学治理模式,从整体上保证办学集团的和谐,也保持各成员学校的相对独立,实现外部治理力量和内部人员的相对平衡。可以试点总校长制,这种总校长制,既可以是独立法人,也可以是多法人。龙头校长兼任总校长,成员校长兼任副总校长,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集团化办学问题,就涉及集团化办学的人财物等重大事项共同决策,不断深化集团内部的紧密程度。

三是推进集团内部的制度建设。例如校际协商制度,干部交流制度,师资交流制度,教学融合制度,补偿激励制度等等,各项制度要有量化指标,有具体主抓手,有督促检查,不断提高制度的刚性。继续以推进项目引领的方式推进工作,对一些行之有效的好项目要坚持完善,对一些空洞无物,难以落实的项目加以取消。

四是结合校点布局调整工作,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对于区内有的学校招生规模较小,占用师资、校舍等教育资源较多的实际,可以考虑结合校点调整工作,整合盘活资源,提高办学效益。

(二)丰富集团化办学的模式,推进多元化发展

在按地域自由组合的基础上,可以紧密围绕均衡发展的根本任务,坚持因地制宜,因校制宜的原则,独立探索多样化的模式,避免一刀切、走形式。

一是点式集团。推进名校+分校的模式,前文已述。

二是链式集团。即将小学、初中,乃至幼儿园、高中等不同学段整体打造,形成“教育链条”。区内复旦中学教育集团就是如此类型。

三是块式集团。推进学区化管理模式,在条件具备的区域内建立学区,建立相应的学区管理体制。以名校为龙头,通过协同合作等方式将不同水平的学校联系在一起,实现学区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整体发展。

四是联式集团。注重与高等院校开展合作,特别是重庆市师范类院校较多,可以充分发挥这些高校的作用,全方位在区属学校的教育教学方面加以指导。

(三)综合施策完善激励措施,提高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要充分激发集团化办学各主体的积极性,需要处理好激励机制与办学质量难以合理评估之间的矛盾。

一是基础性补贴与奖励性评价相结合。对集团化办学的派出人员给予鼓励,以解除其后顾之忧。建立集团化办学的奖励制度,让集团化办学的相关方能够多劳多得、优质优酬。逐步缩小名校和成员校之间的待遇差距,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是尝试捆绑式评价。将集团化办学的治理力量和成员组成利益共同体,在绩效方面适度捆绑,让集团内部同心同德、同向同行。通过量化的考核指标,将集团核心学校作用的发挥与其他成员学校的提质效果进行“捆绑式”评价,除了加强对制度建设、办学质量、教学管理等方面的考量外,重点加强对集团内各校师资队伍建设的考评,尤其是要加强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培养的考核,不断促进集团内各校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

三是完善考核办法。只考核集团,放权于集团,由各集团自行讨论确定考核细则。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管理,恰恰是要通过专项检查、集中检查和综合督导等方式强化过程考评。

四是建立容错试错机制。在不违反国家现行财务制度的前提下,按照权责统一的原则,给予集团内部相应的办学经费管理权,允许其运用经济手段配置教育资源,重构集团内部分配机制,从而提升教育质量。

(四)强化保障,为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是强化领导体制保障。因为集团化办学改革要深入推进,必然涉及到人事、编制、财政等问题,建议成立区级领导牵头的领导机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教委,定期召开会议分析研判、协调解决改革中的难题,在领导体制上提供坚强保障。

二是强化经费保障。一方面是要增加专项经费,强化激励措施,量化工作任务并辅之以财政激励,切实提高各方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要监督检查经费的使用情况,切实做到专款专用,防止“撒胡椒面”的分配方式。从全国各地的集团化办学实践来看,多数地区都配套以相应的奖励激励政策。

三是强化人力保障、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需要增加机关和编制,比如配备一定数量的工作队伍专项推进这项工作,例如有的地方在集团内部设置办公室和人事管理中心,配备专门工作人员从事集团化办学方面的工作。比如说教师参加集团内部的校际交流要计算工作量,和职称评定、绩效考核挂钩等等。推行教师“区有团聘校管”这种方式,变“学校人”为“集团人”等等。另一方面稳定优秀教师队伍,加大力度增加激励,采取更多超常规的有效办法,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保住优秀师资,减少人才向周边区县流失。同时适当扩大各种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的评选数量,进一步调动教师队伍干事积极性。

(五)加强人才培养,建设优质师资

一是要设立教师队伍建设专项经费。主要用于教师学历提升、技能提高,促进教学团队建设、创新团队建设、以及科研与国内、国际交流等。

二是实施动态的人事编制核定办法。在编制范围内,由教育集团自主进行招聘,完善教师队伍结构。制定特殊人才引进管理办法,为提高集团办学质量夯实基础。 

三是集团内部构建起干部教师共同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新招聘教师共同培养机制,加快新任教师成长步伐。开展专任教师业务培训,共建共享干部教师专业提升的资源和平台,共同开展干部教师研修交流,共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促进集团内干部教师共同学习、共同发展,不断提高干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四是探索开展多种形式的集团内教师培养形式。提升教师职业素养、提高教学水平、增强教研能力。落实交流轮岗、名师结对、跨校兼课执教等培养方式。

(六)改变招生生态,避免恶性竞争

一是渝中区政府要高度重视。严定招生规矩,严治招生乱象,彻底改变招生生态。

二是在本区范围内严格执行划片招生政策。严禁任何学校到外校进行招生宣传,严禁提前招生,严禁买卖生源,严禁以合作办学为名,行抢挖生源之实。

(七)改革评价机制,提升教育质量

采用合理的教育质量评价方法,多维度、科学地评价学生。建议参考浙江的绿色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学习状况、学业水平和成长环境三个维度。在学生学业水平的评价上建议引入杭州江干区的增量评价方式,即基于现有学生或学校的基础,以学生入学或学期的起始水平为起点,定期关注不同学生群体的变化情况。将学业水平分为多个层次,设定每个层次的相应权重,根据每级增量的分层指标和总体指标的变化趋势评价教学效果,为学校调整教学提供参考依据。

(八)促进文化建设,实现融合发展

一是要完善制度,加强对文化建设的管理,推进育人理念的交流和融合。可由龙头学校对集团分校的核心干部进行统一的招聘、管理和培养。落实干部定期培训和流动制度,统一干部思想,顺畅实现校际间资源共享、人员的交流和融合。

二是要对集团的文化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的集团文化符号,整合教育集团形象。可以统一集团Logo、旗帜、教育理念等,以便在社会上树立集团共同的形象,争取社会的认可和理解,增进集团成员学校师生之间的认同。

三是要形成教育集团共有的文化特质,实现集团融合发展。教育集团各成员校要解决各校文化传承与建设、融合与发展的问题。通过校本课程、课堂研究、校园建筑、学校制度、文体活动等促进文化交流和建设,结合集团实际,实现文化融合和创新,形成教育集团的文化。

(区政协教科卫体委供稿)

渝中区政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 联系电话:63845301

主办: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 承办:重庆市渝中区党政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