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成果
当前页面:履职成果

渝中区服务业现代化调研报告

2020-05-11  来源:区政协办  责任编辑:区政协办

重庆市五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市委书记陈敏尔参加渝中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渝中区要着力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服务业业态创新,推进服务业现代化。根据工作安排,区政协经济委牵头,对渝中区服务业现代化发展情况进行调研,还赴北京市东城区、上海市徐汇区等中心城区考察,并与区级相应部门进行沟通协商,形成渝中区服务业现代化调研报告如下:

一、渝中区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基本情况

服务业现代化是服务业的一种深刻变化,是从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知识型服务业的转变,它包括现代服务业的形成、发展、转型和国际互动,服务业要素的创新、选择、传播和退出,以及服务业国际体系和国家地位的变化等。渝中区作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重庆市服务业发展的先行区,紧跟服务业发展变化,服务业现代化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服务规模不断扩大。长期以来,渝中区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服务业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服务业规模显著扩大,2018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65.5亿元,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96.8%。法人单位中服务业从业人员55.7万人,服务劳动力比例80.9%。从服务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来看,2018年服务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18.4亿元,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99.8%。

(二)服务结构持续优化。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新兴的知识型服务业繁荣发展,占比上升明显。2018年知识型服务业增加值716.3亿元,占GDP比重59.5%,较1997年提高14.4个百分点。传统劳务型服务处于总量不断增长,但比重相对下降的发展态势。2018年增加值449.2亿元,占GDP比重37.3%,较1997年下降2.3个百分点。

(三)服务质量显著提升。坚持发展服务业,推动服务质量和效益提升。从人均增加值来看,2018年人均服务业增加值17.7万元,其中人均知识服务业增加值10.9万元,人均劳务型服务业增加值6.8万元。从效益来看,单位GDP能耗0.242吨标准煤/万元,能耗逐步下降。

(四)服务创新明显提高。不断加大对科技进步和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建设创新生态圈,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发展,创新能力不断增强。2018年R&D经费占GDP比重为0.9%,人均R&D经费支出1642元,有效发明专利密度为16.2件/万人,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0.75%,各项指标保持逐年上升的良好态势。

(五)服务新业态不断涌现。促进传统产业升级,金融、商业新业态层出不穷,全市15家要素市场6家集中在解放碑,金融结算特征显著,商业新零售加速集聚,消费情景化、体验化、娱乐化发展趋势明显;新兴产业能级不断提升,健康产业在第三方支持服务、互联网+药事服务、健康科研技术服务等方面取得实效,互联网信息产业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方面持续发力、与阿里推进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六)服务集聚初步形成。突出空间聚焦、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区域高品质开发,进一步优化服务业集聚区功能布局,九大集聚区辐射能力不断增强,区域协同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九大服务业集聚区规上企业数量占全区的近70%,营业收入占比超过80%。

(七)服务环境不断改善。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旅店、餐饮、娱乐等行业开业登记总时限压缩25%以上,全区行政审批事项要件平均减少15%,承诺时间平均缩短至9个工作日,压缩率超过50%,审批效率持续提高,公共服务事项办结率超过95%,服务评价满意率99.9%。便民服务成绩斐然,在全国首推增值税申报“一表集成”改革,填写项目由原来的530项直接减少至91项,精简率达83%。

二、渝中区服务业现代化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历史空间环境制约较大。作为老城区,渝中区传统服务业在多年发展的过程中积累了诸多矛盾和问题,背负了较重的历史负担,进行服务业现代化升级的难度较大;作为建成区,土地资源稀缺、存量用地较少、发展空间受限,一些大型优质招商项目落地难度大,外加大量设施陈旧、业态低端、产权分散的老旧商业楼宇存在,新兴服务业发展受到制约。

二是传统支柱产业发展趋缓。金融、商业作为渝中区两大支柱产业,仍然以传统产业为主,增长乏力。商业主要以传统商业企业、传统大型商场、传统消费市场为支撑,随着商圈分流、电商冲击等影响逐步加深,2014-2018年渝中区批发零售业销售额增速从13.6%降至10.4%,支撑作用正逐步减弱;金融业以传统银证保为主,但随着银行搬迁和国际经济形势的低迷,2014-2018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增速从17.9%下降至0.1%,证券保险业也受到宏观政策环境影响增速放缓,金融业发展陷入低谷。

三是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项目偏少、竞争力不够,文化产业、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虽然增长较快,但体量较小、支撑不足,多产业支撑的新兴产业发展体系尚未形成。2018年规上文化及相关产业实现营业收入325.8亿元、增长17.3%,规上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23.4亿元、增长19.0%,规上专业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112.6亿元、增长27.5%,但占整个规上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仅为9.0%、0.6%、3.1%,占比较小,贡献不足。

四是产业特色集聚仍需努力。虽然初步形成了以解放碑、大坪“双核”驱动的产业空间态势,但其他服务业集聚区、园区等规模化集聚效应有待加强,下半城历史文化风貌带和菜园坝滨江城还在建设中,产业集聚功能还未凸显;上清寺互联网产业园、大溪沟设计创意产业园以小微企业为主,规上企业和龙头企业缺乏,互联网服务业和文创产业规模较小,整体品牌度、知名度不高,企业“多而不强”的情况较为普遍,产业集聚有待提升。

五是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渝中区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全国排名前列的旅游热度景点,但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活化利用,“老字号”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不充分,在整体文旅品牌构建和目的地形象打造方面缺乏探索和新鲜尝试,空有区域文化旅游品牌,文旅融合发展的产业链条尚不完善,资源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不足。

三、推进渝中区服务业现代化的建议

渝中区要立足重庆母城、重庆行政中心、重庆开放窗口、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产业生态圈、营造一流营商环境、培育新兴服务业、打造优势服务品牌,在全市乃至西部、国内服务业现代化进程中走在前列,将渝中区打造成为重庆现代服务业核心区。

(一)抓传统服务业向现代化升级

推动金融开放创新。金融业以新兴金融业态为突破,针对金融业态空白,积极争取新兴金融业态落户渝中,同时围绕汽车金融、商业养老保险、大数据金融、商业保理等新兴金融领域着力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将渝中打造成为新金融服务高地。一是鼓励支持建行跨境金融中心、平安银行离岸业务中心等创新中心进一步做大做强。二是支持中国银行、平安银行、星展银行等银行开展中新互联互通示范合作项下的金融服务项目,持续开展内保外贷、跨境直贷等跨境融资业务,帮助重庆企业降低融资成本。三是鼓励建设银行、光大银行、恒丰银行积极拓展自贸区业务,争取NRA账户结汇、跨境人民币资产跨境转让等创新业务先行先试,不断提升离岸金融服务水平,推动金融服务现代化、金融结算便利化、投融资自由化。四是深化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按照全市统一部署,进一步健全金融监管协调机制,充实监管队伍,加强地方金融监管力度。

推动商业能级提升。充分依托渝中区历史文化、山水资源优势和城市客厅展示窗口优势,以国际化、时尚化为引领,突出商业的精致、体验、特色,增强服务能力,推动渝中商贸业现代化发展。一是重点支持重百、新世纪、金夫人等传统商场改造提升,植入文化创意元素,打造成为具有新体验、新业态的商业新空间。二是打造商业沉浸式、体验式消费,差异化、特色化建设培育文商旅风貌区,让“老街巷”成为传统文化的底片、重庆旅游的“网红”和新兴商业的载体,提升文化、商业的体验感。三是发展首店经济,支持国内外知名品牌将重庆乃至西南首店落户渝中区。同时,鼓励现有品牌向品牌中心、概念店、旗舰店升级更新,打造更具特色的品牌。四是支持朝天门市场、中药材市场等贸易主体转型发展,通过贸易流通创新打通商业发展经络,将仓储、物流等低价值功能外迁,推动贸易向价值链中高端迈进,释放商业发展新活力。

(二)抓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

推动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文旅瞄准建设重庆旅游之核心和本源目标,发挥“网红”流量优势,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形象,将文化旅游业打造成为渝中区战略性支柱产业。一是优化整合旅游资源。根据不同旅游消费需求,围绕公交线路、轻轨线路、山城步道等交通通道,将景区串点连线,全力策划母城文化游、抗战文化游、网红景点打卡游等特色旅游精品线路。二是推进文旅融合产品开发。引导有条件的餐饮企业、酒店、商场进行文化主题改造,鼓励文化创意企业设计开发具有浓厚重庆特色的旅游纪念品和生活用品,打造渝中特色地理标志旅游产品。三是促进智慧都市文化旅游发展。在渝中区主要旅游景点、商业聚集区,加快实现旅游大数据资源的整合,建设大数据分析决策平台。开展智慧景区建设,重点推进红岩革命纪念馆、重庆三峡博物馆等景区电子票证、人流监控系统、智能语音讲解系统等应用完善,实现景区的电子化管理。

做好健康产业集约发展。发挥渝中区医疗资源富集优势,将渝中区健康产业向高端化、品牌化、总部化发展重点。一是抢抓全市建设西部医学中心的机遇,支持渝中区建设西部医学中心核心极,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把基础研究实力转化为攻克临床难题的能力。二是加快环重医创新生态圈创新载体建设,重点发展医疗前段研发、临床产业,促进先进医疗服务集聚、新兴医疗产业链完善。三是推动传统中医药发展。利用区域良好的中医基础,充分发掘民间民医、民方等特长治疗,发展中医药特色健康管理服务,建设一批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景点。四是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加快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支持发展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等新型业态。加快医疗健康大数据开发应用,利用穿戴式植入式终端设备,提供智慧化、个性化健康管理服务,培育发展移动医疗服务品牌。

壮大发展专业服务业。突出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专业服务业体系,进一步推动专业服务业结构优化、质量提升。一是提升会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优势行业,做大保险经纪代理、管理咨询等潜力行业,使之成为专业服务业优势产业。二是推动专业服务业突破创新。鼓励专业服务机构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和产品创新,引导、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引入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等应用,创新业务模式,提升服务效率。三是搭建行业融合发展平台。依托楼宇服务中心开展“专业服务进楼宇”,促成专业机构与区内企业的需求对接。同时定期举办专业服务行业同领域、跨领域的机构培训、座谈、研讨会,为专业服务机构提供相互学习、借鉴的信息交流渠道。

规划发展互联网信息产业。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业,大数据应用、区块链、数字内容、集成电路设计等产业,积极引进培育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媒体等新业态。一是聚焦发展大数据应用、区块链、数字内容、软件服务、工业互联网、集成电路设计等6大数字产业,形成产业发展规划,明确下一步发展重点;二是信息产业合理布局,以大溪沟文化创意园、文创互联网楼宇产业园、上清寺V营“互联网+文创”产业园为载体,避免同质化竞争,形成信息产业发展产业链;三是做好信息产业发展支撑。确保信息产业发展项目落地、信息产业研发服务人才留得下来、产业发展扶持政策出台落实,全方位做好信息产业服务工作。

(三)促进产业集聚发展

一是持续集聚区发展战略。以解放碑中央商务区为引领,加快引导“金融、商贸、专业服务、文化旅游、互联网信息、健康养老”六大产业向九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吸纳高端服务要素,完善服务配套,增强区域竞争力、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发展壮大总部经济。进一步构建完善渝中区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形成优良的产业生态环境和城市品质,通过高品质的总部楼宇和总部企业集聚区,强化对资本、人才、技术等吸引力。三是完善集聚区发展扶持政策。加大财税支持,设立服务业专项资金,支持重点集聚区建设,对新落户集聚区的重大产业项目或龙头企业,采取“一事一议”给予特殊财税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利用闲置低效工业用房、仓储用地、老旧建筑等存量土地及房产,优先供给服务业聚集区重点项目,缓解用地压力。

(四)优化招商工作机制

一是加强产业链招商。立足已有企业和机构的集聚发展优势,通过进一步强化产业链招商引资和强链补链工作,增强渝招商引资的区域特色优势。二是加强机构招商合作。发挥中新项目和自贸区的境外驻渝机构、中介机构及龙头企业等资源优势,突出针对龙头企业、“独角兽”企业开展招商引资。三是突出专业招商、精准招商,招商引资要符合产业集聚发展规划需求,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同时招商引资队伍要更专业,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准确把握企业发展的难点,找准企业落地的关键点。

(五)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全市一流的营商环境,全面提高政务服务效率。一是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政策清单等“四张清单”,积极推进“全渝通办”,精简审批流程和手续,形成专业化、网格化、全覆盖的政务服务体系。二是实施精准服务企业。深入开展“一助二优三转”服务企业行动和精准走访联系服务企业活动,落实好企业减负三十条和服务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三是落实扶持企业政策。用好用活产业扶持政策和发展引导基金,推动重点企业发展,多措并举、因企施策服务好400余家总部(重点)企业发展。健全产业扶持政策,对新进企业实行从项目开发、洽谈签约、工商注册到竣工验收“全流程+保姆式”服务。

(六)坚持创新驱动引领

践行创新驱动,使创新成为第一动力。一是要持续加强创新投入。当前,全区科研方面基础研究相对薄弱,高层次人才仍然稀缺。需进一步加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加快提升 R&D 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向全市看齐。加大对科技进步和企业研发的支持力度,建设创新生态圈,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共享,并进一步壮大研发队伍,特别是重点发展行业、新兴行业的中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度。二是稳定增强创新投资。一方面加强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的投资力度,另一方面加强对高新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的投资力度,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保驾护航。

(区政协经济委供稿)

渝中区政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 联系电话:63845301

主办: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 承办:重庆市渝中区党政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