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之窗
当前页面:文史之窗

老重庆的城门

2016-04-06  来源:区政协办  责任编辑:区政协办

东水门及城墙遗址(罗大万摄)

民国初年的通远门及城墙(唐维华供)

重庆依山傍水,易守难攻,战国时期就有地方官筑城自卫。根据史书记载,第一位筑城者名叫张仪。公元前314年,秦灭巴国,并将原巴国政治中心江州置为江州县,秦军统帅张仪便在此筑城。之后筑城的是三国时期的江州都督李严,他是蜀汉的将领,当时负责江州(今重庆)的防务。到宋代,为抗击蒙古军队,彭大雅再次筑城,使之成为一座扼控川东、屏障川西的军事重镇。

13世纪初,中国北方草原上蒙古族兴起,成吉思汗统率游牧民族,建立了蒙古汗国。当时在中国并存着若干个政权,南方有汉族宋国,北方有女真族金国。向西有西夏国,再西有西辽及其属下的畏兀儿。向南有大理国,西南还有吐蕃国。从1205年到1226年间,蒙古6次出兵攻西夏,西夏国亡。从1231年开始,蒙古攻金,联合宋军,经多年征战,于1234年攻破蔡州(今河南汝南),金亡。

蒙古曾与南宋订立盟约,许诺灭金以后,将河南之地归还南宋。但金亡之后,蒙古拒不履行盟约。为此,宋理宗趁蒙军北上之机,命赵葵率军前去收复汴京等地,宋军行至洛阳附近,遭蒙古重兵围攻,全军溃败。蒙古大汗窝阔台以南宋破坏盟约为借口,命令皇子阔端率军进攻四川,曲出率军进攻襄阳,拉开了宋蒙战争的序幕。这场战争从1235年全面爆发,至1279年崖山之战宋室覆亡,延续近半个世纪。

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彭大雅任四川制置副使兼知重庆府。他曾出使过蒙古,知道蒙军骑兵厉害,不修城墙难以抵挡。所以上任后就开始筹划扩建老城。有人不赞同,说是工程浩大费力费钱。彭大雅说:“不把钱做钱看,不把人做人看,无不可筑之理。” 1240年城墙竣工,至少有四个城门,因为据记载彭大雅在四个城门都立石明志,自称筑此城“为西蜀之根本。”但在《元史》和《宋史》中,却提到重庆已有洪崖、千厮、镇西、熏风、太平五门。

经过元末的战乱,到明代初期,指挥使戴鼎进行了重庆城建史上最大规模的筑城工程,这是重庆历史上第四次筑城。据清代王尔鉴主编的《巴县志》记载:“明洪武初,指挥戴鼎因旧址砌石城,高十丈,周二千六百六十丈七尺,环江为池,门十七,九开八闭,象九宫八卦。”至此,重庆城规模初具,其城墙、城门虽经历多次修葺,没有大的变化,一直延续到近代。

晚清时期,张云轩绘制了《重庆府治全图》,这是一幅套色木刻印制的彩色地图,标明了当时的城墙、街道、官署、宫观、民居、山川、河流、水陆交通等情况,十分详细。19世纪80年代,本埠慈善家刘子如绘制了《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依据的也是张云轩的旧图。

重庆城的最大特征就是有“九开八闭”之门。九座开门取名朝天、东水、太平、储奇、金紫、南纪、通远、临江、千厮;八座闭门取名为翠微、金汤、人和、凤凰、太安、定远、洪崖、西水。一开一闭相间排列,但在储奇门和金紫门之间无闭门,以合八闭之数。开门都比闭门大,而且有城楼建筑,有的还有瓮城。其中最大的是朝天门,可谓重庆的正门。在以后的年月中,各门因其使用价值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特色,民间有谚云:

“朝天门,大码头,迎官接圣;千厮门,花包子,白雪如银;洪崖门,广船开,杀鸡敬神;临江门,粪码头,臭得死人;定远门,较场坝,舞刀弄棍;通远门,锣鼓响,看埋死人;金汤门,木棺材,大小齐整;南纪门,菜篮子,涌出涌进;凤凰门,川道拐,牛羊成群;金紫门,恰对着,镇台衙门;储奇门,药材行,医治百病;人和门,火炮响,总爷出巡;太平门,老鼓楼,时辰极准;太安门,太平仓,积谷利民;东水门,正对着,鲤跳龙门;翠微门,挂彩缎,五色鲜明;西水门,溜跑马,快如浮云。”

但鲜为人知的是,重庆还有一个城门,实际上共有18个城门。

国民政府于1928年8月颁布的《市组织法》,将市作为省与县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据此,1929年2月15日重庆建市,第一任市长为潘文华。同年重庆市工务局公布《开辟重庆新市区说明书》,陆续开辟中区、南区、北区,大兴土木。虽说那时重庆城内的建筑已是西南地区的表率,但多为砖木结构,自来水厂尚未修建,一旦发生火灾,总会造成极大损失。

1930年3月14日夜,东水门大火,延烧店铺1000余家,死伤10余人。1931年12月22日,千厮门蔡家湾一带再次突发一场大火,延烧1000多户,被烧死者多达200余人。乞丐帮的大本营洪崖洞亦遭灾,大火封洞,死者甚众。有文史老人回忆,次日他爬在沧白路城垣上,还看见从洞中拖出若干具半焦尸体。

事后当局展开调查,居民普遍反映,在这两次火灾中,都因为当时还原封不动的沿江老城墙高不可越,而蔡家湾又没有城门,火封道路,人们想跑也跑不掉,所以烧死多人。

为此,由大户绅粮集资捐款,在二郎庙、丁字口附近挖开一段老城墙,建造了城楼和拱型劵洞,像模像样兴建了一个城门,具体位置在今棉花街“家乐福”背后。这个城门上接沧白路,下通千厮门,不仅方便市民行路,也方便了南来北往的客商。那时曾有人提议给该城门取名,风格与老城门统一,但有人反对说,现在是民国了,不搞封建那一套,遂止此议。市民呢,干脆就叫它“新城门”,久而久之,约定俗成。抗战时期重庆大修马路,老城墙多被拆毁,四通八达,“新城门”可有可无,不久亦被拆毁。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副巡视员)

渝中区政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 联系电话:63845301

主办: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 承办:重庆市渝中区党政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