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页面:

国旗的由来

2016-04-06  来源:区政协办  责任编辑:区政协办

1949年6月15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委员会(简称筹备委员会)在北平正式成立,指定新中国的国旗由筹备会的第六小组负责。小组成员有马叙伦、叶剑英、张澜、郭沫若、陈嘉庚、马寅初、蔡畅、李立三、张奚若、廖承志、田汉、郑振铎、欧阳予倩、翦伯赞、钱三强、沈雁冰,共16人。

国旗设计采取征集形式,从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华日报》等各大报刊刊登了征集国旗图案的启事。一个月后,筹备委员会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港澳及海外地区寄来的应征图案3012幅。

第六小组9月开会讨论时,初选有38幅图案,终选8幅提交给中央负责人。当时最受欢迎的是草案二的设计。该设计以红底配上黄星,以及一条代表黄河的黄条而成。红底与黄星为征求新国旗设计稿的必备基本要素,黄星代表共产党或中国人民。

政协一届会议开幕前,国旗选定座谈会在中南海举行。毛泽东手持自己中意的3幅图案,向新政协筹备会委员征求意见。一幅是草案二,五星加一条横杠;一幅是草案五,大星中加有镰刀斧头;第三幅就是五星红旗,什么都不加。第一幅的说明文是:红旗象征革命,五星代表共产党的领导,横杠代表黄河。

民革领导人之一张治中当即表示不同意,他说:“第一,杠子向来不代表河流,中间一横杠容易被认为分裂国家,分裂革命;第二,杠子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是金箍棒,国旗当中摆根金箍棒干吗?不如用这一幅五星红旗。”

张治中的话得到大多数人同意,毛泽东也觉得有道理,于是表示倾向张治中的意见。国旗审阅小组一致确定,以不加镰刀斧头的五星红旗为国旗,也就是今天一直高高飘扬的国旗。

入选国旗图案的设计者名叫曾联松,上海人。中央人民政府办公厅赠送他人民政协纪念刊一册,奖励旧人民币500万元(合新币500元),1950年国庆还邀请他登上天安门观礼。

(作者系重庆市政协副巡视员)

渝中区政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 联系电话:63845301

主办: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 承办:重庆市渝中区党政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