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职成果
当前页面:履职成果

提高站位统筹谋划 加快文旅融合发展

——关于推动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2020-04-27  来源:区政协办  责任编辑:区政协办

 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要求,希望重庆更加注重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努力在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中发挥带动作用、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文化旅游业是“绿色产业”“幸福产业”,资源消耗低,关联系数大,能够起到“一业兴、百业旺”带动作用。推动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的有力抓手,有助于推进渝中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产业发展基础良好

㈠文化旅游要素丰富

渝中区作为重庆母城,人文历史、自然景观、都市时尚等特质凸显。素有“三千年江州城、八百年重庆府、一百年解放碑”之誉,集聚了巴渝、移民、开埠、抗战、红岩等历史文化资源;登记文物 200 处,现存149处共173个点,其中,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8 处,占全市32.7% ;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0处,占全市13%;利用率为76.5%。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6个,其中,国家级2个,市级23个。开放博物馆21处。驻区市级文艺院团7个。渝中两江环抱、山城雄踞,“3D魔幻城市”景观叹为观止;解放碑、大坪商圈紧随国际时尚潮流。

㈡领导重视重点推进

1.高度重视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敏尔书记和良智市长指示,紧扣重庆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区主要领导主持召开渝中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和文化旅游工作会,增进共识,部署工作,明确任务,将文化旅游产业作为全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推进。

2.注重体制机制奠基。整合机构,成立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统筹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积极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以常态化监管规范市场秩序;及时编制《重庆市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0年)》,提出“三区聚焦、两水串联、一脊贯通、多点支撑”工作思路谋划空间、布局产业。

3.提升文化旅游资源品质。以“三个十”重点文旅项目为抓手规划建设10个传统风貌区、10个山城老街区和10个特色老社区,其中,东水门及湖广会馆历史文化街区和9个传统风貌区纳入重庆主城区28个市级历史文化传统风貌区重点建设。积极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复兴餐饮老字号。挖掘传统景区景点文化内涵,逐步完善网红景点配套设施,实施灯饰夜景工程,与新媒体合作宣传文化旅游。

4.构建产业发展体系。先后出台《渝中区推动文化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渝中区文化旅游(体育)业发展贡献奖励办法》等7个文件。分别建立文化、旅游产业专项资金,创新建立盛世投资产业基金。近三年来,各项政策措施直接惠及文化旅游企业210家以上,扶持额度超过3400万元。其中,文化产业专项资金共扶持1026万元,先后带动102个项目,撬动社会投资约11亿元,助推3家企业成功登陆新三板,4家企业成功挂牌OTC。

(三)产业发展成效明显

截至2018年底,渝中区有文化、旅游及相关企业8000余家,其中规上文化、旅游企业218家(文化128家,旅游90家)。文化旅游产业增加值约125.2亿元,约占GDP比重10.39%。现有2家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8个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市级旅游集散中心,一至三级游客服务中心共13个;13个A级景区(含9个4A级);26家星级酒店(含高品质酒店7家);8艘两江游船、33艘长江三峡游豪华邮轮(渝中登记注册7艘);20条特色商业街涵盖综合商圈、特色美食、特色商品、休闲文化、历史文化等方面。开通渝中定点文化旅游巴士线路5条。文化旅游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产业体系日臻健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特别是近年来借力网红景点迅速升温,但对比高质量发展新要求,仍然存在薄弱环节。

重庆母城文化研究和利用不够

⒈重庆母城文化研究尚未形成体系。对重庆母城文化的内涵、独特性和文化符号等系统研究不够,对文脉传承和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未充分体现。部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项目和景区景点文化内涵挖掘和梳理欠深入,“重庆母城味道”有待更加浓郁。

⒉历史遗存活化利用有待创新。没有把部分近现代名人典故的亮点讲够、故事讲透;重庆抗战文化在全国影响力有待提升;“非遗”活态展示需加强。一些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体量较小,通达性不强,周边环境不协调。文物多作为文博展陈或公益办公,对社会单位创意使用限制严格,产业发展功能较薄弱。

管理体制机制尚未调整到位

1.市场主体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博物馆等文化事业单位与民营文创企业分列体制和市场两端,未形成合力,不利于开发拳头文旅产品。一些“非遗”项目缺乏市场化渠道,难以满足游客需求。部分景点景区在公益属性框架下,管理单位“二次销售”的积极性不高。

2.文旅企业发展资金仍显不足。文化、旅游、体育产业专项资金扶持额度偏小,部分产业基金的孵化助长作用尚未充分发挥,特别是助力文创等新兴业态的中小企业发展亟待增强。

文旅产业核心驱动需要加强

⒈缺乏文化旅游核心吸引物。无5A级景区等大体量、高品质文化体验旅游核心吸引物,游客在渝中区停留时间短。缺少品牌驻场演艺节目和特色旅游商品。历史文化街区和传统风貌区建设存在同质化倾向。

⒉“互联网+”对产业资源的整合不够。文旅政务信息平台架构对企业和游客的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统筹乏力;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文化旅游与商贸、金融、交通、教育、医养等行业的高度融合不够有力。

三、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要牢固树立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意识,提高站位统筹谋划,以“母城”担当、“母城”作为,加强培育产业骨干,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文旅高度融合促进重庆母城文化资源向旅游产品、服务有效转化,切实推动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倾力将渝中区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名城核心区和国际文化旅游大都会。

加强重庆母城文化研究和创新利用

⒈发挥“母城”文化引导作用。一是重视对重庆母城文化内涵、外延、要素、特点等方面的深入系统研究,提炼核心文化符号,引导文旅宣传、规划建设、设计生产和运营管理等环节进一步彰显主城区都市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二是加强保护和传承重庆母城文化,在旅游吃、住、行、游、购、娱各个环节打造富有重庆母城文化特色的吸引物和氛围,让重庆母城文化活在当下、服务当代、利在长远。

⒉创新利用历史文化遗存。一是精心发掘、聚焦历史事件、名人典故、市井生活的亮点和精髓,通过网络平台等渠道大力宣传,让外地游客对重庆母城文化旅游心生向往。二是充分发挥抗战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中的纽带作用,扩大重庆母城国际知名度,吸引入境游客。三是充分发挥红岩文化在开展爱国主义和党性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支持红岩联线建设干部培训中心,打造“红色旅游+培训+研学”的文旅产业增长极。四是大力鼓励文创企业与“非遗”传承人合作开发文创产品、特色旅游商品,精心策划“非遗”技艺的旅游体验项目和文艺演出。五是加强分类管理。充分发挥部分文物和优秀历史建筑产业载体作用,通过环境整治改善通达性、增强引流疏解功能;学习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在落实文保责任、确保业态与文物相匹配的前提下,明确标准、放宽限制,鼓励并规范社会单位积极探索历史建筑创意利用的新方式。

进一步完善文化旅游产业体制机制

⒈强化统筹协调机制。一是高位制定、尽快出台《重庆市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19-2030年)》,指导实施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产业布局、调整。二是健全资源共享、产业布局和项目建设等方面的工作对接机制,加大力度统筹协调城市形象外宣和旅游产品营销,进一步强化渝中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一盘棋”的工作格局。

⒉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一是稳步推进文化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明确其在景区景点经营、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的市场主体地位,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理顺经营管理分配激励机制;加强文创、管理、营销、知识产权等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引导和鼓励国有文博展馆、文艺院团与民营文创企业合作,授权民营文创企业再开发、再创作适应市场需求的独具巴渝文化特质的文旅产品,有效配置文化资源。三是鼓励公益性景区景点与民营文创企业合作经营,拓展“二次销售”渠道。

⒊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一是提高文化、旅游、体育等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额度,扩大扶持和奖励的范围,针对重点培育的新兴业态及时完善出台鼓励发展政策措施。二是在税费、租金等方面予以适当补贴,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三是建立重庆市文化产业板和文化金融中心,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服务,推动文旅企业与投资机构对接,鼓励金融机构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新文化旅游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解决文旅轻资产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⒋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建立完善“文旅”人才培养、引进、激励和使用机制。一是加强与高校、培训机构合作,重点培养文旅产业领军人物、创意创新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二是吸引知名专家学者和行业领军人,建立渝中区文旅发展智库。三是将文旅高端人才纳入渝中英才奖励范围,建立健全产业在职人员培训教育制度。四是注重通过服务外包向专业机构“借脑借力”,谋划产业发展大计。

打造产业核心骨干增强发展动能

⒈打造文旅产业名片。一是通过成体系地挖掘文化内涵、完善配套设施等方式,提档升级现有景区景点,将部分4A级景区升级为5A级景区。按照5A级景区标准,积极建设重大文旅项目,吸引游客在渝中留宿,提高消费。二是统筹串联传统风貌区和特色老街区,让产业功能和市井风貌相得益彰,通过突出不同时期建筑特色、体现人文情怀,走差异化发展之路。三是充分发挥轻轨、过江索道、山地缆车、“大扶梯”等特色立体交通设施的交通串联功能和旅游价值;发展都市水上观光旅游,实施“两江四岸”景观提升、码头整治改造和夜景灯饰工程,增设串联沿江经济板块和景区景点的旅游轮渡。四是与文艺大师、社会资本、知名文艺院团合作,打造重庆一流、国内闻名的精品驻场演艺节目,改造升级演出场馆,进一步扩大山城山水特色和人文风情的社会影响力。

⒉加强智慧旅游建设。一是优化文旅政务信息平台架构,健全一窗式受理、一站式服务。二是加强与互联网科技企业合作,整合政务、商业信息资源,集信息推送、导航、语音讲解、购物、订票等功能于一体,打造连通部门、平台、商家、游客的一站式大数据智慧文化旅游平台,通过“平台”既有效掌握分析客源分布、旅游消费动态和相关数据,为扩大营销、精准服务、安全应急、交通疏解、文化体验提供科技支撑,又切实延伸文化旅游产业链和产品线,与商贸、金融、交通、教育、医养等行业共建共享。

㈣大力培育文化消费市场

一是促进高雅艺术和“非遗”接地气,鼓励专业文艺院团、知名艺术家创作凸显母城文化特质、群众喜闻乐见、体现时代主旋律的演艺节目,大力开展艺术演出、文化展览进机关、进企业等活动,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进一步激发其文化消费需求;鼓励传统艺人、文创企业研发生产具有鲜明母城文化特色、价格适中的伴手礼和日用生活品,使母城优秀文化、“非遗”传统技艺“活”起来,融入人们日常生活,拉动旅游消费。二是推动群众性文化活动上档次,定期举办社会各个层面广泛参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将宣传弘扬母城文化和制造舆论热点结合起来,让广大人民群众全面、深入认识母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强认同感和文化自觉与自信。三是进一步提高文化艺术教育在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中的权重,加强儿童、青少年文化艺术启蒙、教育和培训,做到复兴母城文化、建设人文渝中从娃娃抓起;进一步畅通校内和校外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渠道,经常性开展文艺演出进校园、校外研学等活动;以教学形式和质量为主要评价标准,对文化事业单位和民营文创企业一视同仁,让母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校园中推广普及,形成特色亮点。

(区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供稿)

渝中区政协 地址:重庆市渝中区和平路管家巷9号 联系电话:63845301

主办:政协重庆市渝中区委员会